朋友圈中的親子關係耐人尋味:有人互相點贊,有人互不干涉,更有人長期展開“監控與反監控”鬥爭外接式硬碟……你們家,是哪一款?
  文/羊城晚報記憶體記者 褚韻
  孩子的朋友圈總是“靜悄悄”?各位新竹售屋爸爸媽媽註意,也許你已經被孩子“拉黑”啦!
  “自從老媽打電話說我‘12點還在發朋友圈’,固態硬碟我就‘果取關’了她。”“老媽說我都在吃喝玩樂,我是不是要‘擺拍’我的做題姿勢?”“自從爸爸關註了我的微信,我就學會了‘分組’這個偉大的功能。”
  在這個上至80、下至8歲人人都玩“朋友圈”的年代固態硬碟,圈中的親子互動成了一大“亮點”,有親子相互“點贊”,也有人“互不干涉”,有孩子與爸媽“展開了鬥智鬥勇的監控與反監控”,更有人索性直接“拉黑”。記者調查發現,“圈中事”實與家庭一貫的親子互動及信任情況有關。專家建議,家長更應關註“被拉黑”的心理動因,並藉此尋找增進親子關係的契機。
  1 記者線下調查
  多數受訪子女“屏蔽”父母
  “是我教會了老媽玩微信並加了她為好友,可是看到她在我和朋友去酒吧的合照下麵點了個贊,心裡突然有點‘怪怪的’。”來廣州打工的27歲湖南小伙阿彬,幾經思索,還是取消了老媽的“朋友圈可見”權限。“有時候會吐槽工作壓力,或者又晚睡了,也怕她擔心。”阿彬的同事小華更加乾脆,“壓根兒就沒把他們加為好友,有事兒電話說,不想把我的生活全都呈現在他們眼皮底下。”
  你會不會將父母加為好友?加為好友後,又會不會在朋友圈“拉黑”或有意“屏蔽”他們?近日,記者就此問題採訪包括8位“既是父母也是子女”(28至51歲)、12位純“子女”(12至25歲)和8位純“父母”(38至65歲)在內的使用微信的廣州市民。
  結果發現,12位純“子女”中,雖有10人加了父母為微信好友,卻有11人試過將父母“列入分組屏蔽朋友圈”,有5位更是長期“拉黑”。而“雙重身份”的市民中,除2人的父母不使用微信外,其餘所有人都沒有“拉黑”爸媽。16位“父母”中,多數人(9人)表示“不確定”,有4人始終“沒通過驗證”,感到“有點鬱悶”,1人曾“因被屏蔽而與子女吵架”,表示“不確定”,1人表示“看不看無所謂”,只有1人表示可以看到子女的全部分享,並“經常互動交流”。
  2 父母苦心誰知?
  母親因被“拉黑”偷偷抹淚
  受訪的多數父母表示,常常看不到子女分享朋友圈。“我不知道是他從來不分享照片還是把我拉黑了,反正我沒怎麼見過他主動說話。”做珠寶生意的劉先生說,至今他還不知道朋友圈有“拉黑”的功能,雖然一年多前就和讀高中住校的兒子“互加好友”,但感覺只是“減少了電話費和短信費”。“偶爾問下兒子學校生活怎麼樣,缺不缺錢,他回覆得挺快的,但也沒多說什麼”。
  “因為侄女有一次聊天說漏了嘴,我才發現自己居然被兒子‘拉黑’了。”家庭主婦邱阿姨為此甚至“偷偷抹眼淚”,因為她感覺兒子十分“聽話”,以前也從不在她面前隱瞞什麼。不過後來兒子解釋,因為此前發佈過工作中受傷的照片後,發覺邱阿姨十分緊張。“加上有時候加班熬夜、應酬吃飯,他說怕我擔心,這才把一些分享分了組。”邱阿姨也理解了孩子的苦衷。“他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也不想事事都由我操心。”
  “我發了幾次‘我是媽媽’的微信驗證給兒子,但他從來沒有通過驗證。”會計師許女士有些無奈,她說自己其實只是想瞭解正在讀高三的兒子的學校、心理狀況,“我並不想干涉他的生活,只是想知道他關心什麼,生活中有什麼困惑,希望能和他更好地交流。”而同樣被“拒絕”的李先生比較淡定:“女兒說她喜歡在朋友圈‘惡搞’,不想給我看,怕我覺得‘無聊’。那就算了唄。”
  3 兒女弱弱表白
  “拉黑”並不代表沒了“真愛”
  “屏蔽沒必要啦,其實微信不就是用來加強人際聯繫的社交軟件嗎?雖然我爸在我控訴考試沒過的朋友圈狀態里點了個贊,心碎……”研二學生小雯說,很早就將父母都加為好友,兩人還經常在她的狀態下留言。“我媽發了一朵‘雲’形圖案在我的一條吐槽下,我爸問什麼意思,我媽回覆‘太笨了,意思是不開心的一切都是浮雲’。我爸又發揮‘冷幽默’功底:‘女性思維太不實用了,我還以為你是提醒女兒今天下雨,回家記得帶傘。”
  不過,像小雯這麼“想得開”的孩子其實是少數。“組隊打BOSS打爽了發條朋友圈,老媽立即回覆‘怎麼還不睡’,朋友聚會發個照片,下麵立刻多了一條‘身邊的女孩子是誰?帶回家來吃個飯吧。”還能不能一起好好玩耍了……”IT男胡虎自稱“被老媽脅迫互粉”沒幾天就“果取關”(果斷取消關註),因為“簡直是多了個監視器”,讓他常感“莫名其妙”,甚至花上半天功夫才能解釋清楚。但沒過一天,老媽的“追命CALL”就又“殺了過來”,大叫“我對你關心而已你為什麼要拉黑我”。無奈之下,胡虎把父母分為“特別小組”,“每周發點正能量、工作照,穩定‘軍心’,其餘吐槽統統‘屏蔽’。”
  不少受訪者都說,他們一面感激父母的關心,但一面又覺得“本能上不喜歡”:“就像多了雙眼睛無時無刻不在關註著你”,“朋友圈的都是生活瑣事,有時候就是抒發心情,吐吐槽,事後被追問反而覺得不知道怎麼解釋。”“長輩們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不一樣,不想他們做沒必要的擔心。”
  而大多數既是子女、又是父母的街坊們則表示,看到年邁的父母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中“點贊”,會覺得特別溫暖,有時還會專門轉發一些父母感興趣的信息給他們看。
  旁觀者說
  孩子有多面圈子 請讓他獨立成長
  “看起來朋友圈互動是個新興話題,但其實它還是親子溝通關係的延伸。”北京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王芳告訴記者,雖然調查樣本不夠充分,依然可以看出線上線下互動的相關性。“越是依賴‘朋友圈’、擔心被拉黑,可能越說明沒有其他溝通途徑。反過來說,那些親子信任度高、溝通順暢的家庭,‘朋友圈’只是日常溝通的一部分而已。”
  王芳說,除了傳統的親子、同事等具有重要情感紐帶維繫的“強關係”,相對疏離、異質性較強的“弱關係”在現代交際中同樣有著重要作用,“沒有太親密的關係,泛泛之交居多,好處是可以實現多方面的信息交往。而這兩種關係在微信的‘朋友圈’發生交集碰撞時,往往會產生區分和選擇”。
  “無論一個人正在求學還是已經走向社會,在多數子女的潛意識里,父母都是管理者的角色,他們擔心朋友圈的生活瑣事會帶來‘束縛’,暴露行蹤和心情。但對於父母來說,這其實只是日常關愛子女的延續,也希望向子女表達認同、鼓勵的情緒。”王芳還提到,尤其是相對年輕的子女們,既有強烈的傾訴需求,又不希望過多地“被教育”,在朋友圈更追求“平等、獨立”的分享精神。希望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來發展新的人際關係。家長們對此最好保持理解和尊重,“孩子有自己多面的生活圈,要讓他獨立成長,沒有必要每個圈子家長都要涉足。”
  在某高校任職心理輔導員的吳老師則常常開導學生:“我常跟他們說,如果你們願意多回家看看,多和父母聊聊心裡話,或許他們就沒那麼焦慮,將心比心,想想他們對你們的付出和關註,再想想你們日常是否會主動與他們溝通,關心他們?”同時,吳老師也會向家長建議:“父母要信任孩子。關鍵還是真誠地溝通,互相理解,換位思考。”
  羊城晚報記者 褚韻編輯:鄔嘉宏
(原標題:多數子女朋友圈屏蔽父母 母親因被“拉黑”偷偷抹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jhjaxqdjjufn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