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梅明蕾
  最近一本名為《家世》的書較為暢銷。這本書從“家風家教之於當下”的視角,書寫了中國一些著名家族的傳奇經歷。不少讀者以為,讀了此書,最大的收穫是聯想到自家和自身,我們要傳承什麼,要做怎樣的人。
  家世者,一個家族的來歷也。以我的個人經驗,往往一個不凡之人,或在某些方面表現傑出的人,錶面上看似與常人無異,深入交往,總能發現其家庭或家族其實是有一些來歷的。三代方得修成一個貴族,時間是長了些,但其懷文抱質,內蘊豐瞻的風采,豈是一夜暴富的“土豪”所能相比。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是看重家世的。《家世》作者餘世存則認為,時代在快速改變,我們需要一些基礎才能站得住。他在書中多次提到“社會失教”這個詞,照他的解釋,不過是“社會上的各種資源被各種暴發戶占據,老成持重的人被忽視了,而保守主義一直得不到展示的機會。”
  一個家族如此,一座城市又未嘗不然。當下城市變化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是不是也需要一些基礎性的東西才能站得住?不管你承認與否,一個城市或區域,其精神氣質——通俗地說是那種調調、那種氣味——是客觀存在的。說到成都,我們不免想到閑適。提及深圳,一定會將“開放”這個詞拿來與之匹配。沒到過巴黎的人們多了去了,可大家都知道那是“時尚之都。”一想到“江南”,地理坐標之外,其文化指涉可能更加豐滿。民國時期曾有人拿據說是中國最具特點的浙江和湖南兩地人氏作比較研究,若無兩地人氏在精神氣質方面大異的前提,比較研究又從何下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與城市其實是一種互動關係。世界著名城市規劃學家劉易斯·芒福德認為,“城市乃是人類之愛的一個器官,因而最優化的城市經濟模式應是關懷人,陶冶人”。反過來,那些被關懷、陶冶過的人又按著那“最優化的”模式來建設城市,發展經濟。數十年、上百年過去了,所謂的傳統或精神氣質業已形成。讀一讀城市發展史,方知世界上最好的城市其實就是這麼走過來的。個中“基礎性的東西”清晰可見,說到底,即是“關懷人,陶冶人”。
  武漢的2049,依我看,為政者是想得清楚的,堅定的決心和意志外,謙卑地面對民意,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行事姿態,亦令人印象深刻。照這樣的目標走下去,這座偉大的城市可望獲得光明的前景。城市GDP、基礎設施、產業、人口規模、空間佈局,甚至包括“文化五城”的建設等等,無不是看得見的要素,有些方面或可收立竿見影之效。但一座城市的精神氣質,那種調調,那種“關懷人,陶冶人”的無所不在的氣蘊,則要靠民眾的長期修煉而成。這其中,最需要的或是為政者的開明、寬容和無為而治。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性格或個性是由三個相互影響又共同作用的要素所形成:他人眼中的自己,自己所認識的自己,自己期望他人能夠瞭解到的自己。這三方面因素協調一致性越高,人的個性就越鮮明。其實城市也大抵如是。城市的面目由歷史和現實決定。當我們對自己城市的歷史有一個公允持平的認知,當我們都不為浮躁、浮誇的世風所動,時時秉持“關懷人,陶冶人”的城市核心價值,他者眼中“城市形象”的形成,則是水到渠成的事。
  (作者為武漢媒體人)  (原標題:一座城市的內外兼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jhjaxqdjjufn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